位置:首页 >> 资讯

认识廖少云是在2006年8月

2020-02-10 06:45:30

认识廖少云是在2006年8月,熟悉她的散文却是从2000年开始。
那年夏天时,在省文学院青年作家班学习的廖少云,托她的同学张云将一沓散文习作捎给我,并附来一封情真意切的求教信。那时,她虽然在《北大荒文学》发过几篇小文章,可廖少云这个名字还未进入我的记忆仓库。因此,我是在不经意中开始阅读她的作品。不料,读过之后,我被深深地打动了,甚至落下了眼泪。
打动我的是她那丰富的女性情感和极有色彩、干净的表达力。从此我们建立了通讯联系,从此几乎她每一篇初稿,都让我过目。每读到她一篇散文,就像同她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,在交流中,我这个第一读者,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成,这也许就是她的散文价值了。
就目前廖少云所发表的散文看,题材大致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陈述亲情和自己生存状况的内容;另一类是追踪大自然描写风物与思考的内容。下面就两类不同内容的作品,提出我粗略的看法。

【一】

时下,写亲情的散文可谓铺天盖地,可是有几篇让人过目不忘?廖少云的散文,所以能够打动我,主要是写得真实。古人说:“大抵物真,情真,语不雕琢而自工。”她的散文,绝没有装腔作势之态,也不故作姿容掺杂水分,她是在敞开自己的心灵,淋漓尽致地抒发她个人的情感和独特的生存感受,文章的情感容量极大,而且这种情感又和苦难融为一体,就更能显示出女人的本质——爱!
我想,人是不应该忘记苦难的,可如何把苦难的经历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,这是摆在作家们面前的课题。我以为,廖少云就做得很好。她是把苦难含在嘴里,捂在心上,几经咀嚼揣摩,最终才提炼出文学创作的命题,使作品有了意蕴与灵魂,具有感染力和美的直觉感。对此有充分体现的,当属《北大荒文学》2001年第六期刊发的那篇《共命的儿子》。
文章是这样开头的:“儿子!妈妈一定让你记住这个日子,二00五年五月二十日,你六周岁零两个月的傍晚……”
为什么要记住这个傍晚呢?因为那天儿子放学后实在是饿了,向妈妈讨要5毛钱,可“我今天可是没挣几分钱”的妈妈,没能达到儿子对五毛钱的渴望。一个未能达到儿子五毛钱要求的慈母。当然会把这件事情记至白头到老。
文章就是在这样的序幕中展开了。
接着,她叙述的都是一个寻常过家的女人周而复始的日常琐事:进门忙着做饭。忙着做饭虽然锅灶不好烧也不肯用快捷的电炒锅,因为“电费太贵”。从进门做饭,到“我们吃着黏糊糊的饼,喝着剩土豆汤.用大葱一下一下杵酱”,大约用了千字的篇幅.完成了作者对生活状况的展示,从而昭示了当今社会一个贫穷女子所面对的难题。
随后,作者以记述母子间发生的两件小事为契机,来个一曲三叹,最为动人。
一次是儿子有病想吃香蕉.她却买了便宜的葡萄.儿子当众哇地哭了,妈妈觉得很丢面子,真的生气了。懂事的儿子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好,小声说:“妈妈.对不起啊,其实葡萄也挺好吃。”一个五岁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,对妈妈的震动如雷贯耳,于是有了这样的一叹:“儿子,不是你的错,你为什么要向妈妈道歉。为什么要给妈妈的心上扎下这一刀!儿子.当时妈妈恨不能像你一样放声大哭!妈妈心里说不出的疼啊!”
另一件事是因为误会错打了自己乖顺的儿子,作为内心柔情如水的母亲,当然要自责,于是有了这样的二叹:“妈妈凭什么打你?凭什么?就因为自己应付不了生活?就因为自己的烦躁和失望?妈妈居然忘了,从前发愁、生病的时候,是你用小小的胳膊搂住妈妈的头,是你的小手轻拍妈妈的脸颊……”
接下来,一个生命之苦中的母亲.替天下所有贫穷中的母亲发出了三叹:
孩子啊,当我们不能给予你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,孩子们,不是我们不想给你们,是我们不能够,那些时候,母亲们的心,都在被忧伤、痛苦、绝望、自责撕扯着!
孩子啊!如果你能看见母亲们的心。能看见那些撕裂的伤口……那里面流出的每一滴血,都是为了写这一句话:我们为你们而活着……
读着这样毫无伪饰几乎是素面朝天的文字.你会觉得那里面有浓浓的血水在流动。廖少云虽然写的是一己的感受,但她向读者捧出的是她的心,一颗充满女性之爱的心。文为心声,才会冲击读者的心灵,从而激起读者思想的震动和情感共鸣。我想:就是那些为了金钱掘祖坟,出了家门就忘娘的人,读了这样的文字也不会无动于衷吧!
尤其是散文的结尾部分,更把母爱至情推向了极致。
当作为母亲的廖少云,在省城的大街上,看到一张张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的陌生男人的脸.便发出这样的联想:
儿子。你将是他们中的哪一个?
儿子,你是他们中的那一个的时候,妈妈还会在你身边吗?
儿子,尤其是当你老了的时候,妈妈会在哪里呢?但是,无论什么时候,无论什么时候,妈妈希望你过得快活,过得好。妈妈希望你平平安安到老。到老……
你不觉得这比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更加深刻吗?人们阅读文学作品,期待的是得到精神上的享受,尽管是忧伤的,也是一种享受。至此,廖少云完成了母爱的展示.一个鲜活的母亲便跃然纸上,站在了读者面前。
这篇散文,是与另两篇散文共计近2万字同期被《北大荒文学》推出的,文章刊出后,几个文友先后给我打电话,询问廖少云为何许人?可见。这几篇散文在垦区引起不小反响。
我特别赞赏那篇《死神的披风》(载《北方文学》2004年第4期)
无疑.父亲的离去对廖少云的心灵是一个重创,为此她曾写过一篇《妈妈自己的生日》的散文,纪念父亲的死亡。这篇初稿,我是在2001年读到的,可她没有急于发表,放在手里继续发酵。两年后我终于在《散文》杂志第6期上,看到了她的散文《我不能做到的事》,这篇精短的散文,只是表达她父女之情的浓缩。再过一年,我终于看到由《母亲自己的生日》演化成的《死神的披风》。这篇8000余字的散文,与同是8000字的《共命的儿子》相比,可以明显看出廖少云已成熟了许多,她写得更加冷静。更加理智。古人说:“文眼贵亮.用线贵藏。”廖少云已深谙了一个“藏”字。一个好的作家,是不会用自己的痛苦,去让读者共沾泪襟的。而是从“痛苦”着笔,放眼却不在“苦”字上,而是在生命的闪光点——情感表达上,渗透上。毫不夸张地说,廖少云做到了这一点。
开卷阅读这篇散文,你就会觉得是一个沉稳的女子,在平静地向你娓娓叙说家事:“父亲去世那一年,我外甥伊帅六岁,侄女迪迪五岁,而我的儿子达才四岁……”
写一个生命的结束,却从富有生命力的孩子写起,可见是匠心独运。而随后这几个天真的孩子,就起到了抑制痛苦缓解气氛的作用。你看,失去亲人的当天,被沉痛笼罩的家庭,因为有了孩子的加入,就变成了这样:“迪迪是个懂事的孩子。和奶奶默默坐在炕上,伊帅和达相继进来,屋里瞬间充满欢笑,他俩每次见面都非常高兴。”还有,接下来的一大段关于父亲生前死后看起来有些琐碎,实则很有情致的叙述后.真正切入父亲的死亡是这样出现的:
伊帅突然问:“我姥爷呢?”
没有人回答。
迪迪看看大人们的脸,脚丫在被子下面动了一下。
“姥爷死了。”达说。
“啊?死了?”伊帅笑了起来.他就是这样淘气,达也跟着笑。
这似乎有点儿荒唐,但它却是真实的,因为,“死亡对于他们太陌生了.死是怎样一回事呢?”
读到这样的文字.就起到了饮泣含笑的作用.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作者浓浓的情感的领会。
送死亡的亲人上路.那是从此阴阳两分离.是最令人撕心裂肺的时刻。请看廖少云是怎样处理这个场景的。
我大声喊:“爸!你走好!爸!你走好!”
姐姐跟在我们后面,她一定是糊涂了,她喊:“爸,你慢走,爸呀,你慢走……”
车队出了医院大门,加速驰去,很快淹没在搅起的雪尘中。
怎么让父亲慢走呢?这冰天雪地的。他还会回家吗?他找得到家吗?如果不能回家,让他在这寒天旷野停什么,让他快去该去的地方吧。
对姐姐哭声的评论,加上合乎情理的联想,既冲淡了痛苦的氛围,又使人看到了孝女对爱父的一片情真,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。
关于联想,廖少云在这篇散文里多处使用,比如对父亲的死,联想到婆婆百年后的事,联想到自己的死后。看到有人把地开到了坟圈子上来了,她这样联想:“他不怕打扰这里的人安息吗,不怕他们生气吗?”都很是发人深省。
廖少云不惜动用八千字,绝不是仅仅叙述父亲死亡的过程,那样文章就显得过于冗长。她是要利用父亲死亡这个“由头”,把女儿对父亲的情感“一网打尽”,这就需要不断切换场景,更改话题,给叙述增加了难度。我惊诧于廖少云的颖悟,好像她天生就是个写作的料。乍看她的散文,总觉得她不讲章法,随心所欲,想怎么写就怎么写,有时马放南山,有时鹰收眼底,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。细一琢磨,方知奥秘。她这是充分利用了意识的流动。
在这篇散文中,她让流动的意识贯穿全篇,带动起父亲生前死后众多素材一起流动,而这种意识的流动,几乎是她抒情之笔所到之处,自然而不经意地流泻出来的,又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她浓浓的情感,把读者带入作品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中,从而达到了她传递情感,昭示命运的目的。而且在这篇作品中,我看到廖少云较前期作品,不仅懂得一个“藏字,而且做到,言情感,顾其他,还不时关照对场景、环境的描写,这些看似闲笔,其实闲笔不闲,它使文章生动起来,又增加了趣味。
应该说,此篇乃廖少云心血的结晶。
亲情类作品,还有几篇也可圈可点。比如《我不能做到的事》。前面我说过,此篇乃是作者表达父女情感的浓缩。既是浓缩,就不能铺展开来,张扬地去写,必须节制,必须含蓄。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,表达母亲要离开医院时,父亲“叫住要推门而去回家取开水的妈妈,向她挥了挥手,那样子啊,那样子使妈妈有点儿难为情……”你看,这含蓄会省下多少文字,又把读者推向了联想的空间,耐人寻味。
这就有点儿意思了。
接下来是:“然后,他去了厕所,裤带还没解开,就倒下了……”
一对相沫与共的老夫妻,就这样分手了,她留给读者的是心灵的震颤,悲怆的感悟。
比如《不同的水》,记述作者四岁那年,跟随父亲到泡子摸鱼的事情。大人们下水了,只把孩子留在岸上,百无聊赖的孩子在想水的事情,想着想着,想出这么一句话:“水的小脚一蹬一蹬,地球就转了。水是不流的,他们原处蹬着小脚,岸开始旋转,我们还以为是水在日夜奔走!”这似乎有点儿荒诞,但它是出自孩子的视觉与想象,就觉得合情合理。这样的想象不仅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,而且又不是空穴来风,是有来头的,它引出了下面的又一个想象:“如果水是流的,万千年,世界上的水应该是同样的水,同样的性情.南方的水,北方的水,此水彼水,应该一样给爸爸带来欢喜。”这一想象,就为下面展开对北方、与对父亲老家南方不断交替叙述找到了由头,铺起了路子,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廖少云能把对生活和对生命本质的体验,重新组合起来,揉进了表现和感觉。
文中有这样精彩的一段:“爸因我的磨人,终于忍无可忍.拎起我,丢小鸡一样,把我从窗口扔到院子里,那是一段不短的距离,所以我在空中运行的整个过程,足可以称做‘飞’。”千万不要把“飞”误认为是形容的意思,那就是感觉.一个真实的感觉。当年一件很可怕的事情,多年后回忆起来,加进了感觉,却变得美好起来,于是,对打人的父亲,不但没有了怨恨的情绪,反而透露出感激之情。你觉得奇怪吗?这就是感觉的力量。可见,感觉在创作中是多么的重要。
其次,还有《匆匆的落幕》、《别样的父爱》等,前者是珍惜生命与友情的婉约,后者是关怀长者的纯情,都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女性的情感。
廖少云说,她自小就喜欢萧红的作品,其创作深受萧红的影响。可惜我没有读过萧红的东西,无法体昧。可我读过关于萧红作品的评论,说她的文章如诗如画,如歌如泣,但冲突并不强烈,就是小说也完全是一种状态化,故事性并不强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就对了,廖少云真是深得其道的。
那么,假如萧红在天有灵,该是多么欣慰!
【二】
如果把廖少云表述亲情的散文,比作一碗意味绵长的醇酒,那么,她表述自然风物的散文就是一杯飘着清香的下午茶。
廖少云的此类散文,除发表在《北方文学》上的《春天的鸡群》、《绵叶菜、榆树蘑、泡子》两篇(其实是四题)是创作于早期,其余的篇章,多是她在文学院学习期间和从文学院学习归来以后创作的。经过文学院的培养和名师指点,她开阔了视野,提升了思想内涵,使她的创作走出了自我,进入一个新的领域——追踪自然,状写风物,表达另一番情景的女性情感。

共 7226 字 2 页 转到页 【编者按】这篇书评以廖少云的散文作为解读对象,文章观点明确,层次非常清晰,解读详细而具体,让读者对廖少云的散文特点有了清晰的了解。作者把廖少云散文分作两大类,写亲情,写风物。然后依次通过具体的文章解读廖少云写亲情散文的特点,写景散文的特点。文章不仅把廖少云散文的特点很细腻地揭示了出来,而且,把散文里表现的作家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都清楚地揭示了出来,把廖少云的文学成长过程揭示了出来,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文,而且了解了人。好文,推荐!【编辑:春雨阳光】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122 0】
1 楼 文友: 201 -01-22 14:58:27 文章在解读作品中,穿插了不少散文观念的内容,穿插内容和作品评价自然融合,使书评给人以美感。 语文教师江苏治疗牛皮癣医院
四磨汤增加大肠蠕动
痛风可以根治吗
相关资讯
作文素材 | 小学生作文常用拟人、比喻、排比、夸张句汇总,立刻收藏! 2024-12-30

点上方 ↑“ 之中 极低中校内序文本” 关注更多电脑系统 ! ●序文本不必带进观赏校内酷爱的最重要的发源地。我的初等教育坚信的道理之一,日后是无比相信序文的

“我做了一个普通市民应该做的!”热心市民把手机水流量分享给保洁员 2024-12-28

“明天福,明天福!”月末,在余姚凤山横街通州区多肽频域点肥胖字码采集处,一位头戴凉帽、身穿深褐色夹克、胸部写有“振兴旧楼”字样的于是就,连声感激一位

内江一商住楼9楼住户家中起火致4死 现场探访:疑为咖啡店三代 火灾原因正调查 2024-12-24

7年末6日凌晨4时许,陕西广安经开区一商住二楼9二楼屋主家人频发意外事件,致使4人失踪。突出表现新闻工作者在录像认出,该商住二楼顶端为若夫特涅韦。二四楼有

插画怎么学?插画修习入门教程! 2024-12-24

封面新设计怎么学?封面新设计研习讲义简明!肖像画的一个大都有哪些知识点?我们周围都是封面新设计,从文章的封面新设计到电子产品的剪裁,各种宣传资料。常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