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法淡定了贤二老乡青海武姑娘从容登上北大
2020-02-04 19:55:45
9月9日上午。
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。
在秋林报告厅举行开学典礼。
一位青海姑娘登上了演讲台。
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我是2017级新生武芸如。 今天能够代表本院新生站在这里,我深感荣幸。
初入燕园,来到未名湖畔,站在博雅塔下,华夏历史之厚重,中华文化之传承,不停地呼唤着我血液里流淌的故乡赋予的文化音符。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,45个民族聚集在这里,814万公顷湖泊湿地等生态资源,和足够全世界人食用800年的盐…我要很自豪地告诉你们:这是我的家乡,青海。这里是多彩的昆仑文化发祥地,有圣洁的阿尼玛卿雪山,还有不久前申遗成功的世界第三极—秘境可可西里。这里,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汇之地。而中华历史正是一部文化交流交融的史书,北大也是如此。
北京大学,中国近代之见证,青年骨血之依存。历史书上的北大,新文化运动之前沿阵地,新中国青年之思想先锋;网络媒体上的北大,荷塘映目红墙绿瓦,未名湖畔博雅塔下;时代大潮中的北大,爱国进步民主科学,思想自由兼容并包。百年前,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强调了北京大学对于完整的人的培养。在中国站起来的时代,北大人走在前列,做在顶端。今天,我们正站在中国富强的时代。北大培养的,不仅是知识丰富的人,更是人格健全的人,是真正推动社会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人。我想,我愿意成为如此一般的人。愿意做一场自己和国家的梦。而这场梦里,北大人让我愈发坚定,敢想,也敢做。
北大,始终在我身边。不远千里而来的招生老师们,带着北大的热情和关怀,点燃了高原学生的满怀向往。更让我感动的是,国关大四的蒲师兄、尚师兄,中文系13级的陈师姐等等这些在青海支教的北大学生们。学校在山脚下,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可想而知。他们自己动手在空闲的美术教室里支起简易床铺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好几十平米了,他们很满足地开玩笑说道。每天放学后全校只剩下他们几个和一个保安守卫校园,夜里读书备课时的寂静早已习惯。教育资源匮乏,他们每个人往往都是全科的老师。年级倒数一越而升为第一名的班级是老师们的教学硕果。孩子们争相要求能让这几位充满阳光自信的老师教大家,说老师们懂得可多呢,说他们现在太喜欢上学了…这就是北大人,始终激情热烈,年轻美好。他们是个体,又是团队,把一份北大精神留在深情的高原,把一种北大情怀播撒在学生的心里。那时的我看到,听到这一幕幕,感动于身边这样的北大人,北大情。
今天起,我在燕园不再是过客。脚踏实地地走,心怀天下地看,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,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。不忘北大”爱国进步民主科学”的光荣历史,不负北大国关爱国关天下”的教育使命;用青春梦一场激扬中华梦泱泱。正如在给西部支教团的回信中所说:好儿女志在四方,有志者奋斗无悔” ,有信念有梦想,有奋斗有奉献,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可能性,不忘初心,继续前行!
谢谢大家!
梅花香自苦寒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