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系豪车异味门折射车企失责与法律缺失
2020-02-15 00:11:31
德系豪车“异味门”折射车企失责与法律缺失
3月,最惹火的汽车话题非车内污染莫属。而车内污染中,豪华车的车内异味尤其引人关注。 日前,关于三大豪华车巨头——奔驰、宝马和奥迪均卷入“车内异味严重不正常”的质量曝光消息一经传播,各大豪华车主们纷纷如梦大醒。 透过车内污染,让消费认识到两点。第一,豪华车不等同于表里如一;进口豪华车和国产豪华车区别明显。第二,国人再次学到了个专业术语——阻尼片。一如此前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,冒出的“苏丹红”等。 奔驰、宝马、奥迪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90%以上的份额。但是,这被简称为“ABB”的豪华车第一阵营,无一例外地染上“车内异味”的病。有意思的是,并非所有的车都有这毛病,国产和进口车待遇完全不同。 20日,两位同样拥有宝马的车主朋友介绍了不同的境遇。前者于2012年春季购买了一款进口宝马入门级轿车,至今车内状况良好。后者则于2013年初新购买一辆国产宝马轿车,结果呼吸器官出现不良反应。 网友们的反映也大同小异。为什么同样是宝马,国产宝马和进口宝马差别如此大? 至于奔驰也同样。据悉,自2012年9月份起,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苏州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多地奔驰车主陆续集中投诉,不少车主称耗资约40万元所购的北京奔驰C级轿车成重灾区,车内臭味难闻。稍早些购买的部分车辆异味持续了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。为此,2012年10月,全国各地的奔驰车主自发成立了“奔驰C系异味问题维权”QQ群,进行维权。此前,奔驰对此反应较为冷淡。 一位车主表示,奔驰的维权伤不起,太累了,就像一座大山一样,根本推不动。为此,不少车主选择了“砸场”的方式维权。在第11届哈尔滨国际车展的首日,一辆黑色奔驰R350现身场外,车门上挂着“购买奔驰,不想购买‘毒气室’”的大条幅。这位车主反映耗资78万余元买车,没多久就反应不适,最终得上了过敏性鼻炎。经过黑龙江室康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对车内气体检测后,车主得知该奔驰R350车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标0.8倍,苯浓度超标1.4倍,TVOC(总挥发性有机物)浓度超标5.4倍。 据悉,这和国产零部件有关。来自相关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,奔驰宝马出现异味,主要因为一个叫阻尼片的部件。该阻尼片用弹性材质制成,贴在车体钢板壁用作减震降噪的部件。 一个小小的阻尼片,居然成了污染的祸首? 这是事实吗? 当然不是! 在更多人看来!法规不严,或有法难真正执行,是导致跨国车企们厚彼(进口车)薄此(国产车)的真正祸首! 其实早在3月1日起,中国已经执行了弥补车内空气质量法规空白的《指南》,但至今未见对任何不达标企业的处罚措施。指南形同虚设! 为何跨国车企们在海外市场上如此遵守规则,但在中国市场上却视或罔闻呢?有关主管部门是否应该深刻检讨一下,对这些跨国巨头采取必要的措施呢? 另外,跨国车企们也应该及时反省。你们已经享受了在中国大规模国产的收益——成本大幅降低、市场销量大增、利润大增,那么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——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车型带到中国市场上。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,更不是偷工减料或者为降低成本而无视染污。 对于这些喜欢逐利的跨国车企而言,即使不出于道义、责任,出于自身品牌和利益考虑,也需要迅速解决车内污染问题。你们难道看不到吗?当车内污染事件曝光后,谁家的招牌被无形中擦亮——瑞典的沃尔沃汽车(微博) 。这家公司已经拿出了最高车内空气测试数据最佳的指标,以“不出国仍能呼吸纯正空气”的口碑脱颖而出。 从这个角度看,如果主管部门不能痛下监管之手,如果豪华车巨头们不能躬身反省,那么只能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。其最终后果只有两个——更多有钱者涌向进口豪华车或沃尔沃轿车。
儿童止咳药用药安全深静脉血栓的症状
心悸心律失常常见治疗方法
- 上一篇:凯特驾校报名须知报名要求有五点
- 下一篇:网友爆料称旧车新卖成汽车经销行业潜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