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校园红
2020-02-08 21:21:21
冷雾/撰文。
回首溯望,把目光聚焦于1970年阳春三月,北国江城吉林市一个寒风袭袭的早晨:偌大的第十二中学校园里,一座红砖水泥构筑的三层教学楼矗立在操场西侧,东侧几排红砖平房为老师住宅,楼前偏西侧一排宣传画廊,阳光照耀下的红楼前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。这正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天。
一。
一年一班,教室正面墙上悬挂着的画像,门框上方刻有五角星图案的扩音器里,传出了用最高指示谱写的歌曲: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很快地同学们就彼此熟悉了,也许上一辈子就有缘吧,60多条彼此陌生的生命线,在那一刻开始有了交集,充满朝气的懵懂少年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。
在文革”的时代背景下,这样一群青葱少年,在猎猎红旗的引导下手捧红宝书、臂带红袖章、高唱着红色歌曲,怀着誓做红色人的信念,被一片红色浪朝紧紧包围着。文化课则被置于从属地位,每早天天读”雷打不动,齐声朗读几段最高指示后才开始上课。上课认真听、做笔记的不多,做作业的更少,有些连书包都懒得背,但也有少数几位同学成绩始终不俗。
学校各种号召和指令,由广播站一位声音悦耳很漂亮的女同学,通过大喇叭传达下来。社会政治领域一打三反””等风起云涌的浪潮,在校园激起层层涟漪,同学们接受着阶级斗争、路线斗争的洗礼。为配合学校一打三反”等运动,作为美术课代表,我还在教室点灯熬夜,凭借幼稚的想象,画过两次图解式、脸谱化的政治漫画。看着自已的作品”用铁丝悬挂在年级走廊里,内心感到很自豪并富有成就感。从此,我给不少同学留下了喜欢画漫画的印象。
受班主任委托,我请邻居原蛟河煤矿苦大仇深的矿工许大爷来班作报告。校领导得知后,决定全校停课半天统一收听。学校用苞米面掺白菜帮煮了一大锅忆苦饭”年级工宣队师傅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,指着热气升腾的饭桶:同学们!就这饭菜,旧社会也吃不上啊!”接着他带头吃了两碗。同学们手棒饭盒排着长队,虔诚地品尝了这顿忆苦饭”凭借各自的想像,对旧社会苦难生活,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体验。每人上交了一篇忆苦思甜”的感想,班里出了一期墙报,这项活动才画了句号。
1970年,笔者(前右)与同学合影。
二。
一班始终是一个不寻常的集体,在班主任老师的统领下见红旗就抗,见排头就站,见第一就争,见冠军就夺逐渐形成了一种作风。印象较深的,一班为全校做过剑术表演、防化武袭击演习。1971年夏天,在吉林火车站广场,为全市教育界进行了队列表演。同学们身仿制灰军装、佩戴鲜红的帽徽和领章,在红旗的辉映下,手持自制冲锋枪、步枪,昂首阔步,接受了检阅,俨然一支沿时光隧道走来的老红军部队。
开心的事莫过于开门办学,学工、学农、学军全班曾到长岭县双河镇、郊区孤甸子和九站农研所参加插秧、收割等劳动。置身于青山绿水的怀抱,沐浴着和熙的阳光,呼吸着略带青草味的空气,森林里飘来布谷鸟悦耳的歌声,令人心旷神怡,顿生无限遐想。
最锻炼意志的还属长途行军,那一年,根据关于野营拉练好!”的批示,学校组织学军,到龙潭山办夏令营、埋锅造饭,到蛟河县老爷岭、松花湖畔的旺起镇野营拉练。此行返程却出了意外,那天走到郊区口前镇在一饭店包场吃的酸馇子”在院坐着过夜。半夜集体暴发腹泻,老师学生、男生女生无一幸免。致使厕所人满为患,喧闹折腾一宿都没睡觉。在这个沸腾的夜晚,变质的饭食还不局限拉肚子,最要命的是肚子涨总放屁!开始大家还有点矜持,尽量压抑。可后来彼此彼此,索性顺其自然吧。第二天早晨,学校没敢让吃别的,每人发了一包绿豆禚,这支步履蹒跚的队伍走到夕阳西落终于回到学校。
1972年,军训男同学在教学楼前合影。
三。
1974年初夏,随着那场浪潮,同学们告别了红色的校园,手擎红旗奔赴广阔无垠的绿色田野,来到长白山余脉蛟河县农村插队组成集体户。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,在物质文化生活贫困的农村,与广大社员同甘苦,辛勤劳作。
与同学朝夕相伴的是镰刀锄头、栽秧割谷、酷暑的烈日、寒冷的朔风、布满车辙蹄印的乡路,风高黑月夜的狼嚎,被雨水淋黑的草帽、因汗水浸渍的衣衫。同时,也有同学间温暖的关照,田野上的放歌,分红时的欢乐,杀年猪时的畅饮,鸡毛蒜皮的纠葛,逃火车票时的慌乱,还有那困苦与艰辛中产生的难忘初恋。同学们在辛勤的劳动中认识社会,感悟人生,在艰苦的环境中体味付出,奋力拼搏,奉献了金色年华。
四。
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,同学们陆续告别农村,回到了家乡。继续演绎着如歌的生活故事,有的进入工厂,有的考上大学,有的出国深造,有的参军入伍,有的当上教授,有的成为专家,有的进入机关,有的经商当老板。在历史的星空各自寻觅到了新的座标,开始了新的人生跋涉和体验。
尽管又遇到了新的矛盾、新的问题,体会了艰辛和曲折。但知青岁月的旋律,始终在心里回响。这段人生历程,铸就了大家吃苦耐劳的本色,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毅力,培养了坦诚务实的优秀品质。为应对生活道路上的各种,了源源的精神能量。有了这碗红高梁酒垫底,再喝啥酒也不醉,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畏惧!正如我敬佩的一位老知青所说的那样。
40多年过去了,同学们褪去了青涩,已变得成熟。昔日英姿勃发的小青年,有的明显发福、双鬓染上了雪花。当年扎着两个羊角辨的小姑娘,脸上也悄然爬上了细密的皱纹。那许多曾经的激动和烦恼,泪水和欢笑,己渐渐归于平静。无论近在咫尺,或远隔千,都有这个团队的历史痕迹和牵挂,恰同学少年的情结始终会珍藏难忘。
1972年,笔者(前左)欢送同学调往北京。
1972年,班级在学校开展军训
1972年,军训全班同学在教学楼前合影
2014年7月,吉林市,12中同学聚会。
前排:宋玉贤、齐明艳、张维杰、齐明艳母亲(校外辅导员)王银华、曹影、张丽娜。后排:朱老师、孙瑞安、宋玉祥、肖文举、马成巨、孙长江、何秀兰、校外辅导。
- 上一篇:150亿扩产北京奔驰第三工厂奠基
- 下一篇:共284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诗人用诗笔